新聞

2021年12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- 2021年12月
課堂內外打造全方位英文語境 奠定穩固語文基礎
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向來本着基督精神,發展全人教育,培育學生活出豐盛生命。學校重視學生的英語水平,藉着建設英語增潤環境,讓學生能在穩固和良好的語文基礎上學習各科知識。鄺永燊校長深諳未來人才必須中英兼善,期望學生能夠在充實的英語環境裏,輕鬆愉快的學習英語。
與中文大學合作 完善教學政策
教育需要與時並進,才能回應社會需求,培養學生成為未來世界人才。因此,學校近年積極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,連續三年自資參與「優質學校改進計劃:校本專業支援」,為學校提供針對性支援,幫助建立有利持續改進的校園環境和文化,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。「學校改進工作並沒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程式,因此中大團隊會與我們開會,共同探討分析當下學生及學校的需要,每年針對一個年級的課程作出改進,提升教學效能。」鄺校長認為,藉着觀課及檢視,老師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,從而設計出更適切的教學方案,同時亦推動他們的專業發展。例如在英文寫作方面,老師在中大團隊的提議下,設計了以活動模式教學,加強扣連課堂已經教授的文法知識,使學生能夠將知識融會貫通,掌握課程重點。
除此以外,學校亦鼓勵老師參與各式各樣的專業培訓,如在疫情前,部分老師曾參與澳洲教育訪問團,拓展國際教育視野,把吸收到的海外教育方式重點內化,為學校團隊引入嶄新思維。
化時為科 以英語教授數理學科
雖然學校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,但為了助學生打好英語根基,以「化時為科」方式把部分學科改以英語授課。在中一、二年級的科學科均採用全英語教授,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習慣以英語學習。
鄺校長解釋道:「對於英語能力較好的班別,由中二級起數學科同樣會以英語進行授課。我們特意挑選數理學科進行英語授課,這是因為學校的高中化學、生物、物理等選修科目,都是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。希望藉此締造更適切的英語環境,為學生日後升學或就業作充分準備。而且,考慮到學生來自不同小學,入學分班試未必能完全反映學生的學習能力,因此學校在中一級不會設輔導班或精英班,而是希望經過一年的學習後,待學生完全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後才再按能力進行分班,因材施教。」
三名外籍英語教師合作 課堂內外推動英語交流
語境是語文學習的關鍵,為了製造更多英語接觸機會,除了由教育局安排的外籍英語教師外,校董會撥款予學校額外增聘兩名外籍英語教師,藉以營造更濃厚的校園英語氛圍。鄺校長指出,增聘的外籍教師主要負責英語說話課,課堂會以小組形式進行,讓每位學生都能被照顧到,提升課堂參與度,增強學習效能。而且,外籍教師能夠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生的個人表現,給予他們個別的回饋:「其中一名外籍教師已經在學校任職了九年,對於同學的學習特性都瞭如指掌,所以他亦會負責教授中二及中三級各一班的General English,加強語感培養。」
在課堂以外,外籍教師亦會協助籌辦不同0的英語活動,如English Assembly、English Week等。鄺校長憶述:「有一年外籍教師曾經設計了採訪活動,讓同學在English Week 裏嘗試採訪教授英語以外科目的老師,加深師生間的了解。同時亦讓同學知道,無論將來修讀甚麼學科,英語亦是一種必備的溝通技能。」雖然去年部分時間因為疫情,未能進行面授課堂,外籍教師依然積極利用網上視像平台,與學生保持緊密的聯繫及進行活動。
設立英語學習中心 推動自主學習
知識日新月異,若學生只是依賴課堂的學習當然是不足夠的,因此學校一直提倡學生「自主學習」及「學會學習」的態度。學校早在2001年申請優質教育基金,將其中一個課室改裝成Self-access Learning Centre(英語自學中心),提供各種學習材料,如讀物、雜誌、電影、桌上遊戲等,並於午膳及課後時間開放,除了外籍教師外,英語大使及教學助理亦會到中心當值。為了鼓勵學生活用Self-access Learning Centre,學校亦設計了校本英語自學手冊,當學生完成一定數量的閲讀、寫作、觀影等活動後,就會獲取相應的獎勵,幫助發展自學及自我管理能力。鄺校長直言:「我們考慮到同學在長假期時,未必有足夠的英語環境,因此老師更會安排部分假期時候開放中心,讓同學能夠回來遊戲學習,避免語感生疏。」
在課堂上,老師除了派發預習工作紙,亦設計了不同的學習活動。「在上課開始前,老師會讓同學在『Entry卡』上記錄上一課節學習過的知識,或是溫習後發現的疑問,以作課堂熱身;而在課堂完結時,同學亦會寫下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新知識或尚未掌握的知識於『Exit卡』。藉着有系統的記錄,讓學生能夠梳理大量學習內容,啟發他們進深思考。」鄺校長坦言,有些學生在下課時更能夠回應自己於課前的疑惑,讓他們從學習中得到滿足感。另外,在完成整個課題時,老師亦會讓學生寫下總結筆記,培養組織、整理知識的能力,同時學會找出知識間的關聯。
課堂後,不少學生都會選擇到自修室繼續溫習,然而區內自修室座位緊拙,鄺校長與老師團隊遂商議,在校園裏為學生建設一個自修室,好讓學生能在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溫習,為學習而努力。陳朱素華女士後人慷慨捐贈約150萬元,將地下大堂位置改建成「陳元喜醫生自修室」,自修室內有兩個房間,分別作安靜自修及小組討論之用。除上課日外,自修室亦會於假日開放,方便學生溫習及應付考試。
以戲劇激發學習興趣
多元活動的學習模式能夠提升學生對學習的投入度,達至照顧學生的學習多樣性。除了常設的英語學會活動外,在上學年暑假期間,學校舉行了為期五天的英語話劇活動,讓有興趣的學生由撰寫劇本到演出全程參與。「在大約五分鐘的短劇中,同學在過程中學習及運用一些比較專業的舞台詞彙,對他們而言是非常新鮮的體驗。」
設中一新生英文銜接課程
另外,學校亦為初入學的中一新生舉辦了五天英文銜接課程,以遊戲的方式協助學生適應中一級學習的模式。例如用離合詩(Acrostic Poem)教授英文生字。
面向世界 海外遊學拓闊視野
環境對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而學校深信學生若能夠親身到英語國家體驗交流,對於英語學習百利而無一害。為了拓闊學生的眼光,學校每兩年便會舉辦一次海外暑期遊學課程,多年來曾經前往英國愛丁堡、倫敦、紐西蘭、澳洲等。在遊學期間,學生會到訪當地的學校學習,認識不同國家的校園生活,與不同國籍的學生交流,增強他們溝通能力。除此以外,學生亦有機會到訪不同的名勝景點,體驗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。透過讓學生完全沉浸於全英語的人文環境中,給予他們一個「真實生活」英文的環境,讓學習英文更有效率。「以倫敦遊學團為例,同學其實除了接觸到英國文化外,他們更能夠在寄宿學校裏認識來自俄羅斯、意大利、以色列等的學生,吸收多元文化。課堂以外,同學亦有機會觀賞音樂劇《歌聲魅影》、到訪大英博物館等,提升文化素養。」
此外,學校設有「卓越學生獎勵計劃」,提供全額津貼。學校會參考學生的操行品格及英語成績,除此以外,學校更會安排由校董親自面試。「相比老師,校董對於同學而言較為陌生,他們需要克服與陌生人交談的膽怯心理,模擬出國在外,同學在新環境中如何跟外國學生展開話題。」鄺校長笑言,三年前的交流團面試中,學生的表現都非常優秀,讓校董難以抉擇,所以在商議後,學校更決定特別增加名額,讓更多學生受惠。學生在回校後,亦需要在課堂、周會上作出分享,作為學習的延伸。